-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兰山区人大代表全传晓建议: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利益
发布时间:2025/03/06
2025年3月6日,金融时报社刊载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兰山区人大代表全传晓关于“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署名文章。人大代表围绕构建商业信用展开,分析其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存在问题,探讨...
-
@全体毕业生,这4万份打包胶带为你送上毕业祝福!
发布时间:2024/06/28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份打...
-
贵阳市云岩区溯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合体”成立
发布时间:2024/06/11
2024 年 6 月 7 日,贵阳市云岩区溯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合体”成立大会盛大举行。此次大会参会人员包括阎毅、杨健铭、丁鲁黔等在内的 30 余位各界人士。 身为金牌调解员的阎毅,凭借其丰富的调...
-
新起点,新力量:贵阳市云岩区诉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挂牌成立
发布时间:2024/05/31
5月27日,贵阳市云岩区诉源纠纷调解服务所(下简称诉源纠纷调解所)正式挂牌成立。 诉源纠纷调解所,系在贵阳市云岩区法学会一届二次会长会议审核通过,经贵阳市云岩区法学会批准设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调解...
-
“酷”大脑研究的扭曲观念扼杀了心理治疗
发布时间:2020/03/31
‘对于人类的每一个问题,总是存在着众所周知的解决方案-简洁,合理和错误。” 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比了解我们自己的人性更复杂的问题。而且,不乏任何试图探究其深度的简洁,合理和错误的答案。 在我职业生...
-
SpaceX赢得NASA合同,使用新型Dragon XL工艺将货物运送到月球网关
发布时间:2020/03/3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挖掘出一种尚未建造的SpaceX货运飞船,用于向尚未发射的绕月轨道前哨基地运送补给品。 SpaceX的机器人Dragon XL是其主力Dragon太空船的圆柱形超大型版本,将作为第一批从NASA获得...
-
Spaces应用程序使人们可以参加VR中的Zoom会议
发布时间:2020/03/30
一个名为Spaces的新PC VR应用程序使用户可以从VR内部加入Zoom会议和其他视频通话。 该应用是根据最近发生的COVID-19大流行而开发的,该大流行已经使世界各地许多人在家中工作并使用诸如Zoom之类的虚拟会议...
-
汇盈医疗声称其AI可以从CT扫描中检测冠状病毒,准确率达96%
发布时间:2020/03/30
总部位于中国惠州的医疗设备公司慧英医疗声称已开发出一种AI成像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CT胸部扫描来检测COVID-19的存在。该公司断言,如果不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COVID-19的标准测试方法),...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发布时间:2020/05/09 新闻 浏览次数:638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汗水的味道——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动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姚
今年5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劳动节。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都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微光成炬,涓水成河。无论是大工匠,还是新工人,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默默奋战在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滴滴汗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秩序走向全面恢复。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检查产品质量(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生产,抢机遇一刻不停
生产线上,黄色的机械手臂在不同工序间交接:拿起铝棒,放在模具上,锻造。不到30秒的时间,一只用于奥迪A6车型的转向节就生产好了。
劳动节的前一天,在放满了转向节的产品架旁边,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正在查看生产计划:“出口德国保时捷的转向节也得排产了。”
自2月复工以来,这家企业一直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给大众、红旗、奔驰等品牌提供零部件。
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铝锻造分公司一工段工段长王明在车间内操作生产设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左)在指导工人焊接作业中的注意事项(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50公里外,在长春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170多位新入职的年轻工人在熟悉操作流程。总装技术主管张培培忙碌地走来走去,解决试制车型生产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五一’期间一天假都不能放,马上还有另外一款车型要试生产。”张培培说,总装车间正在谋划产能提升。
企业在加班,产业链上下游在加班,全国各地重点产业一刻不停。要把因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抢回来,更要让纷至沓来的宝贵订单落到实处。
“没想到今年会这么忙!”每天,有580台卡车的驾驶室在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涂装。车间主任楚绍华告诉记者,复工之后中国重汽集团连续刷新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重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生产工具。订单增多的背后,是各地项目建设纷纷启动,经济活力慢慢恢复。
凌晨时分,武汉沌口六村依然灯火通明。在这里的装配式还建房示范项目现场,1500余人同时作业,8栋楼同时浇筑混凝土。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工人黄永栋穿梭于泵车、高楼间,没有丝毫疲惫。“因为疫情休息了那么久,现在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儿。抓紧让老百姓住上我亲手建设的房子,比啥都强。”黄永栋说。
清晨,宁波舟山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运输川流不息。看着码头泊位上停靠的来自各地的巨轮,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有限公司吊桥班大班长竺士杰说,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制造业恢复活力,码头也开始生机勃勃。
自1998年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竺士杰由一名龙门吊司机成长为自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的专家型人才。“发挥好劳模作用,带出更多的劳模。”竺士杰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汗水里有奋斗的味道。从东北大国重器的生产车间,到江浙全球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劳动者的步伐急促而有力。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创新,跑出经济恢复加速度
劳动节前不久,沈机集团沈阳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抖音直播。“主播”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切削工程师徐宝军。
“轴类零件有‘五大三粗’火车轴、‘弱不禁风’薄壁轴……不同的轴有不同的加工特点。”徐宝军毫无保留地在线分享“干货”,吸引了各地的产业工人前来“围观”。
疫情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工匠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行走各地,为技能人才授课培训。但是他们纷纷开启了视频授课,借助这些新手段新方式带队伍、提技能。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左一)指导工人进行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操作训练(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职工进行焊接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今年跟过去一样忙,但又忙得不太一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不仅开了“网课”,还建立了微信群,日常指导对象从团队成员拓展到了各地的地铁公司、铁路局、轨道客车制造企业员工。
在复工复产中,创新的不仅仅是培训方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浙江万赛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改工程师孙振仓和团队从1月开始,利用3个月时间,对汽车刹车片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
传统汽车刹车片生产的打磨环节需要由人工完成,6个工人每天可以打磨1000片左右。“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自主研发改造,现在1个工人一天可以打磨1500片刹车片。”孙振仓说。
疫情阻挡不了经济复苏的加速。4月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万君带领团队,如期完成了新材料转向架的焊接试制研发。虽然开工晚了10天,但试制的第一个转向架已经焊完,正在等待装配,又一项技术攻关达成。
汗水里有创新的味道。疫情期间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就有更多创新办法解决困难的人。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在车间内对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进行调试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匠心,追求每一个复工产品的质量
湖北,武汉。中建三局三公司正在进行光谷火车站西广场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来自恩施的杨汉在绑扎钢筋。烈日炎炎,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流下来。
为了达到图纸设计绑扎要求,杨汉的手指经常会被钢筋扎破、磨出血泡。“绑钢筋是门手艺活,钢筋的施工规范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绑扎的钢筋那是分毫不差。虽然疫情耽误了工期,质量标准绝对不会降。”杨汉说。
山东,潍坊。潍柴动力铸锻车间的“冲天炉”里铁水奔腾。每隔一段时间,工人裴国强就要从约1500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里取出样品,检测碳、硅含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我们给发动机生产铸件,就得像对待心脏一样小心翼翼。”裴国强说,复工复产以来忙归忙,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丁点马虎。
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是劳动者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中的态度。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师罗昭强操作高速车辆调试实训系统(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职工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全停。”在沈鼓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长好熟练地将毛坯件吊放在机床上,打表、找正、量尺、对刀。
马长好所在的车间生产压缩机的核心——转子,而他的工作则是加工转子的核心——叶轮。
有人说马长好是“刀尖上的舞者”,因为叶轮就是在他控制的车刀下,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每一个叶轮都需要精细加工,公差控制要求在0.015毫米以内,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尺寸偏差,一次“下刀”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工件报废。
为了追求这一精度,马长好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带领班组成员提升精益生产率。现在,他仅凭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刀具磨损程度,保障产品精度。
汗水里有精益求精的味道。无数劳动者用“工匠精神”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让“中国制造”的招牌在复杂局势中更加闪亮。(参与记者:丁非白、魏一骏、徐海波、陈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