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兰山区人大代表全传晓建议: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利益
发布时间:2025/03/06
2025年3月6日,金融时报社刊载全国人大代表张淑琴、兰山区人大代表全传晓关于“完善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署名文章。人大代表围绕构建商业信用展开,分析其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存在问题,探讨...
-
@全体毕业生,这4万份打包胶带为你送上毕业祝福!
发布时间:2024/06/28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份打...
-
贵阳市云岩区溯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合体”成立
发布时间:2024/06/11
2024 年 6 月 7 日,贵阳市云岩区溯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合体”成立大会盛大举行。此次大会参会人员包括阎毅、杨健铭、丁鲁黔等在内的 30 余位各界人士。 身为金牌调解员的阎毅,凭借其丰富的调...
-
新起点,新力量:贵阳市云岩区诉源纠纷调解服务所挂牌成立
发布时间:2024/05/31
5月27日,贵阳市云岩区诉源纠纷调解服务所(下简称诉源纠纷调解所)正式挂牌成立。 诉源纠纷调解所,系在贵阳市云岩区法学会一届二次会长会议审核通过,经贵阳市云岩区法学会批准设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调解...
-
“酷”大脑研究的扭曲观念扼杀了心理治疗
发布时间:2020/03/31
‘对于人类的每一个问题,总是存在着众所周知的解决方案-简洁,合理和错误。” 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比了解我们自己的人性更复杂的问题。而且,不乏任何试图探究其深度的简洁,合理和错误的答案。 在我职业生...
-
SpaceX赢得NASA合同,使用新型Dragon XL工艺将货物运送到月球网关
发布时间:2020/03/3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挖掘出一种尚未建造的SpaceX货运飞船,用于向尚未发射的绕月轨道前哨基地运送补给品。 SpaceX的机器人Dragon XL是其主力Dragon太空船的圆柱形超大型版本,将作为第一批从NASA获得...
-
Spaces应用程序使人们可以参加VR中的Zoom会议
发布时间:2020/03/30
一个名为Spaces的新PC VR应用程序使用户可以从VR内部加入Zoom会议和其他视频通话。 该应用是根据最近发生的COVID-19大流行而开发的,该大流行已经使世界各地许多人在家中工作并使用诸如Zoom之类的虚拟会议...
-
汇盈医疗声称其AI可以从CT扫描中检测冠状病毒,准确率达96%
发布时间:2020/03/30
总部位于中国惠州的医疗设备公司慧英医疗声称已开发出一种AI成像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CT胸部扫描来检测COVID-19的存在。该公司断言,如果不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COVID-19的标准测试方法),...
刺梨花开满山红――记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奋斗的残疾人
发布时间:2020/05/16 新闻 浏览次数:554
新华社贵阳5月15日电题:刺梨花开满山红——记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奋斗的残疾人
新华社记者
刺梨,贵州山间随处可见的一种野果,果体遍布软刺,味酸涩,貌不惊人但维C含量是苹果的数百倍。春夏之交,朵朵刺梨花开,万山红遍。
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残疾人,有着山岩一样的倔强。他们用脆弱承载坚强,用残缺成就完整,用单调勾勒多彩,像刺梨花一样映红了山野。
萌芽
冬去春来,刺梨树将根须深深扎进贫瘠的土地,从中吸取养分,长出嫩芽。就像张家嵩,用瘫痪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在贵州省大方县菱角村菱角小学,张家嵩老师在给学生上课(2018年9月3日摄)。 新华社发(罗大富 摄)
春日午后,阳光洒在大方县菱角村菱角小学教学楼前,张家嵩坐在轮椅上,拿着一本小学数学课本,眉头紧锁,逐页翻看。阳光照得他的脸红扑扑的。
“我现在只有左手可以正常活动,经常怕冷。”张家嵩眼望前方说,轮椅跟着阳光走,他就会觉得温暖。
28年前,23岁的张家嵩并不像现在这样怕冷。那时,刚走上三尺讲台的他教初中,经常翻山越岭去家访。一次天黑返回时,他不慎摔伤,经诊断为胸椎粉碎性骨折。
在贵州省大方县菱角村菱角小学,张家嵩老师在给学生上课(2018年9月3日摄)。由于身体不便,班里同学充当“小助教”写板书,张家嵩坐在轮椅上给学生讲解。 新华社发(罗大富 摄)
那时,一闭上眼睛,“半死不活”四个字就涌入张家嵩的脑海。一睁开眼睛,孩子们一张张笑脸又荡漾在他的心里。离不开三尺讲台,放不下可爱的孩子,身体稍有好转,拄起双拐,他又回到了教室。
“身体虽然残疾,但思想不能停止。”张家嵩说。
“咚、咚、咚”,每天拐杖触地的声音一进教室,琅琅书声便回荡在学校里。一只手紧紧摁着讲桌,一只手在黑板上写字,张家嵩把知识播撒在乌蒙山区这个苗族群众聚居的贫困小山村,让越来越多的人用知识改变命运。
学校老师少,数学、地理、化学、历史、生物,张家嵩都教过。从早到晚,从这间教室到那间教室,长期拄拐教学的张家嵩,右手发力越来越难,总是不听使唤。
站不起来,仅能用左手,张家嵩连黑板都够不着。“不能站着,我可以坐着讲。够不着黑板,我可以拿竹竿指给学生们看。”张家嵩语气坚定。
从那以后,每天妻子胡琼芳将张家嵩推进教室。看他不能在黑板上书写,孩子们争先恐后当起“小助教”。
拿着张家嵩提前写满教学内容的小纸条,“小助教”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坐着轮椅,左手拿着一根细长的竹竿,张家嵩指着黑板详细讲解。
张家嵩坐在轮椅上,拿着一本小学数学课本逐页翻看(2020年4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为了方便教学,20多年来,张家嵩和爱人就住在学校里。班上有些苗族孩子理解汉语有困难,为了让他们听得懂,张家嵩边上课边自学苗语。多年过去,他掌握了大部分当地苗语,可以双语教学。
张家嵩教过的500多个孩子中,有100多个考上大学。每逢假期,都有学生前来看望。“这是让我最自豪的。”张家嵩笑着说。
吐绿
春上高原,贵州大山里的刺梨树挺拔生长。就像陈启刚、王华银,身有残疾的他们,不仅自己在奋斗中改变人生轨迹,还帮助乡邻摆脱贫困。
织金县马场村村民陈启刚今年50岁,幼年时眼睛失明。“眼睛看不见,但是耳朵听得见。”不认命的陈启刚养起了猪。
陈启刚拄着棍子在养猪场内(2020年4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今,陈启刚养了600多头猪。他还给21户残疾贫困户每家送了一头仔猪,传授养殖技术,帮助他们脱贫。
每天清晨,陈启刚都拄着一根棍子,摸索着来到养猪场。他用木棍在猪槽中来回搅动,查看猪食有没有被吃光。走进猪圈,他用手背感知猪的体温是否正常。竖起耳朵,他仔细听猪的叫声,判断它们是否健康。
陈启刚拄着棍子在养猪场内(2020年4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村民前来陈启刚家的小卖部买酒喝,陈启刚摸索着给村民打酒(2020年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虽然我双眼看不见,但有手有脚,能够和正常人一样,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陈启刚说。
提起王华银,周边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36岁、身高1.2米的王华银出生在福泉市双龙村,小学三年级时,他发现自己个头长得慢。于是,每隔一段时间,王华银都要在家里的墙壁上记录身高刻度,长到1.2米后,这个刻度再也没变过。
王华银在牛棚内清扫料草(2020年5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无奈之下,初二便辍学的王华银养过鸡、打过工。缺少技术,养的鸡死了;身高不够,打工没人要。2003年,他服农药自杀,被前来串门的村民发现,救回了一条命。
此后半年,王华银几乎不说话,也没出过门,他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才能活出个样子来?”
在牛棚外,王华银用手摸了摸小牛(2020年5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郑明鸿 摄
王华银借钱养牛。每天自己割草、喂养,早出晚归,皮肤晒得黝黑。几年下来,他的养殖场越来越大,还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发展。
长期和牛打交道,王华银成了“养牛专家”。仅凭肉眼观察,他就能大致判断一头牛能长多大、卖多少钱、是否有赚头。村民买牛时,常请他拿主意。
一走进养殖场,王华银就忙个不停。一会儿拿扫把清扫地面,一会儿拿铁铲给牛加草料。一听到牛叫,王华银就跑过去查看情况。
尽管妻子和弟弟都有残疾,2014年,生活刚有起色的王华银主动要求取消一家人的低保。2015年,他又主动申请脱贫。
“王华银肯学、肯钻研,不等不靠,很有出息。”72岁的村民赵关权说,他在村里当兽医时,王华银经常跟他学习动物防疫技术。
如今,47名村民加入养殖合作社,他们有的在合作社务工,有的跟着王华银学养殖技术。2019年,王华银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国家和社会帮助过我,我现在又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王华银懂得感恩。
2016年,他申请入党。2018年,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王华银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越是困难,就越要有骨气。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负担起我和家人的生活,我要甩掉贫穷的包袱,更希望自己以后有能力帮助更多寨邻。”
绽放
蜜蜂在花间飞舞,阳光照射下,刺梨花映红了山野。
沿着陡峭曲折的泥路向上爬,几棵、几十棵、几百棵、上千棵,映入眼帘的刺梨树越来越多。“看!每一朵花都结出了果实。”关岭县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D很兴奋,她指着一株枝叶茂密的刺梨树说:“这就是我们种下去的希望!”
张兴D在村委会办公室整理脱贫攻坚材料(2019年3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石漠化曾经在这片土地写满贫瘠与贫困,因失去右臂一度对生活感到无望的张兴D,却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整个村子的希望。
“两年前种刺梨时别人不看好,可我就要做出点样子给大家瞧瞧。”从此,一个独臂身影每天穿行在纸厂村的农家院和山坡上。动员村民、流转土地、引苗栽苗,种刺梨成了张兴D每天忙的事情。
张兴D(后)与村民们讨论村里修建蓄水池的相关事宜(2019年3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种树时,一只手用锄头刨土不方便,张兴D就用手刨。一天下来,她的手上全是血泡。回到村里,别人很轻易就能把手洗干净,张兴D却要用脚踩着刷子清理手上的泥土,血泡被刷子刺破,满手鲜血。
“她一只手都这么拼命,我们正常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纸厂村驻村干部伍佐东说。
贵州省关岭县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D在刺梨基地查看刺梨长势(4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蒋成 摄
张兴D有个习惯,每天清早,从家到村委会上班,经过那片种满刺梨的山坡,她都要爬上去看一看。
两年过去,如今纸厂村1200亩山坡上栽满了刺梨树。“一株刺梨结果少则10多斤,多则几十斤,预计今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张兴D信心满满。
刺梨花也开在了村民心中。“一听到说话声,我就知道是张兴D来了。”双眼失明的贫困户卢小梅不但把张兴D的声音记在心里,还把张兴D的电话号码记在脑子里。遇到困难,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张兴D打电话。
在贵州省赤水市丙安村,刘青平扛着木梯前往石斛基地对石斛进行管护(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扛着约20斤重的木梯,独臂的刘青平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爬。在一处大石头前,将木梯倚靠在石壁上,刘青平单手抓住木梯爬上石头。他将上面的草拔掉,把竹叶清理干净,让横栽在石壁上的金钗石斛能够正常“呼吸”。
刘青平家住赤水市丙安村,2011年在一场意外中失去右臂。那年,他的父亲、妻子、大女儿也相继患病住院。一连串的不幸让躺在病床上的他重新思考人生。
在贵州省赤水市丙安村,刘青平顺着木梯爬上种满石斛的石壁(4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生存就是一种磨炼,遇着了就要面对,不能低下头去。”刘青平说,凭着一只手,他种石斛、栽竹子,加上低保金、产业分红等,七口之家顺利脱贫。
据贵州省残联统计,截至今年3月30日,贵州已有41万多贫困残疾人脱贫。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收获了幸福。(记者:何天文、王新明、蒋成、郑明鸿)
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