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发难题有新招:振东制药达霏欣推出“内服外治”方案,助力毛囊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24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加剧、作息不规律及环境因素影响,脱发、白发问题呈现年轻化趋势,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普遍健康难题。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传统单一治疗手段逐渐显露出局限性。近日,专注毛发健康领域22年的达...
-
“大健康”中医药技术壁垒下,振东制药靠“一问一答”成功破局
发布时间:2025/06/26
6月17日,中国药理学会党委书记杜冠华率专家团队赴振东制药开展专项技术对接,全国学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项目正式启动。此次会议聚焦中药现代化研发重难点,诚邀全国中医药专家共同讨论“大健康”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药...
-
振东出题,专家解题:“大健康”背景 下,振东制药率先“破冰”!
发布时间:2025/06/25
6月17日,全国学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正式落地山西。该项目由中国科协主导,振东制药协办,研发总裁游蓉丽主持。旨在通过嫁接全国学会的学术资源助力山西地区药企实现技术升级,推动当地中医药企业集群全面...
-
振东集团资助范围辐射全国,形成”爱出者爱返”的闭环
发布时间:2025/06/11
在商业与公益的天平上,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选择了后者——即便负债也要坚持的”变态慈善”。这家从太行山走出的民营企业,用32年时间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公益生态系统,累计捐赠超10亿元,将”与民同...
-
“酷”大脑研究的扭曲观念扼杀了心理治疗
发布时间:2020/03/31
‘对于人类的每一个问题,总是存在着众所周知的解决方案-简洁,合理和错误。” 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比了解我们自己的人性更复杂的问题。而且,不乏任何试图探究其深度的简洁,合理和错误的答案。 在我职业生...
-
SpaceX赢得NASA合同,使用新型Dragon XL工艺将货物运送到月球网关
发布时间:2020/03/3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挖掘出一种尚未建造的SpaceX货运飞船,用于向尚未发射的绕月轨道前哨基地运送补给品。 SpaceX的机器人Dragon XL是其主力Dragon太空船的圆柱形超大型版本,将作为第一批从NASA获得...
-
Spaces应用程序使人们可以参加VR中的Zoom会议
发布时间:2020/03/30
一个名为Spaces的新PC VR应用程序使用户可以从VR内部加入Zoom会议和其他视频通话。 该应用是根据最近发生的COVID-19大流行而开发的,该大流行已经使世界各地许多人在家中工作并使用诸如Zoom之类的虚拟会议...
-
汇盈医疗声称其AI可以从CT扫描中检测冠状病毒,准确率达96%
发布时间:2020/03/30
总部位于中国惠州的医疗设备公司慧英医疗声称已开发出一种AI成像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CT胸部扫描来检测COVID-19的存在。该公司断言,如果不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COVID-19的标准测试方法),...
科技部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发布时间:2020/09/07 财经 浏览次数:555
近日,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主持会议,听取了科研人员对优化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环境的看法和建议,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参加座谈。
聚焦稳定支持、科学评价、强化基础研究、改进科研项目管理等热点话题,10位中青年科学家畅谈问题并献计献策。针对深入推进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以及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特别是破除“唯论文”行动,与会者表示,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优化了科研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土壤。
减少过度竞争稳定支持才有稳定产出
做科研,经费从哪里来是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科研启动经费的需求显得更为急切。
“要给青年科学家减压,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中,要形成稳定支持机制,鼓励长期目标的科学探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胡俊杰直言,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中稳定性支持不够,竞争性项目资助仍是科研经费最主要的来源。
胡俊杰建议,通过调整经费渠道,把部分竞争性经费改为稳定支持,如将项目经费转为基地和人才经费或科研机构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来增加稳定支持的比例;对重点领域研究内容实行“择优滚动支持”,减少过度和重复性竞争,从而让研究人员能在基础研究领域潜心钻研。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黄小茹则提出,可给予不同年龄段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30岁至35岁的优秀人才可以争取外部资源,但还是应该以大学和学科的稳定支持为主,“可以把经费一定程度上下沉到大学和研究机构,让他们有稳定的积累”。
破“四唯”之后,评价标准如何定向
“2018年以来,国家在各个层面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评价体制。在破除‘四唯’‘五唯’之后,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谁来评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宫勇吉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在强调评价队伍多元化的同时,他还提出“能否让年轻人、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到评审当中”,以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座谈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评价问题,并为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志军表示,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特色,要分阶段缓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他以自己所在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今年毕业生已经不要求一定发SCI文章,有8名没有SCI论文的毕业生如期毕业,“有论文,有成果,有产品,有产业”都可以是评价指标,在他看来,这就是打破“四唯”、立新标准的导向。
北京化工大学讲师朱绍洲提出,细分科研方向的评价,同时划分前沿创新和应用转化创新评价。胡俊杰同样指出,采取符合实验技术人才工作特点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稳定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关于破除唯论文,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持赞同观点。不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师宋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担心矫枉过正:“论文是中青年科学家检验和证明自己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更加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估方法出台之前,就像高考一样,高质量论文的发表还是一种机会,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淡化“唯项目”倾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发隆认为,原始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基础研究前沿创新重要的应该是支持人,而不是特定的项目,给有能力的中青年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事后评价其产出的原创性。
“国家也在提倡科技工作者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为了重大问题十年磨一剑。”陆发隆坦言,但在目前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中基本实现不了,现行评价体制是5—6年考核,科研人员必须在短时间里做出一些东西来满足考核要求,使得研究目标趋向于短平快,“一定时间内没有产出,板凳就被抽走了。”
针对国家科技项目管理,与会者各抒己见。北京大学研究员高培建议,交叉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实施科研项目“共同负责人制度”。天津大学教授刘琨则表示,要扩大包干制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管理。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型科学研究,复旦大学教授梅永丰呼吁,科研项目应回归创新本质,在各类科技评价中淡化“唯项目”倾向,全方位营造中青年科学家创新环境,发挥中青年科学家的能动性。
李萌指出,中青年科学家是中国科技未来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中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央作出了系列部署,各部门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中十分关注中青年科学家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青年项目,推动科研单位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探索项目分类管理方式,推动人才评价分类改革,从基础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科技改革重大部署,改进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工作,和有关部门共同为中青年科学家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